• 教学
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特色课程——《非遗传承技术》

来源:人文学院    点击数:4291    更新时间:2022-12-18

课程介绍:

  本课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实践类课程,与民间工艺与民俗传承、遗产保护专题研究(非遗)等课程有较密切的关系,结合理论,注重非遗技术及相关能力的培养。通过系统的技艺传授,内容特色内涵解析,使学生初步掌握1~2项工艺美术类非遗技艺,1项音乐或曲艺类非遗技术,加深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,提高民族文化修养以及非遗传承的意识和能力。


课程代码:93063

课程名称:非遗传承技术

英文名称:Technolog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

   分:4

   : 72(理论学时:8 ,实践学时:64

前修课程:文化遗产保护史论、民间工艺与民俗传承、田野调查

课程类别:专业必选课程

课程简介:

本课程为文化遗产研究专业的专业限选课,与民间工艺与民俗传承、遗产保护专题研究(非遗)等课程有较密切的关系,结合理论,注重非遗技术及相关能力的培养。通过系统的技艺传授,内容特色内涵解析,使学生初步掌握1~2项工艺美术类非遗技艺,1项音乐或曲艺类非遗技术,加深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,提高民族文化修养以及非遗传承的意识和能力。

课程目标:

一、育人目标

本课程的核心在于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的传授,增进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,陶冶情操,提升审美,提高传统文化修养,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、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。

二、教学目标

通过本课程的教学,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诸如刺绣、剪纸、花灯、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主要技艺技能,理解其历史源流与艺术特色并且探索其丰富的文化内涵,掌握非遗传承的独特技艺,增强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,具有保护非遗的观念和意识的能力。

三、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

本课程教学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主要体现在:初步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项目的技艺技术,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理论方法,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。

教学内容:

一、立德树人

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及相关能力的传授,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深刻和全面。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,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,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技能,和良好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的复合性人才

二、理论讲授

1.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传承技术;

2.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技术;

3.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技术;

4.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传承技术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三、方法介绍

1、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

2、课外观摩、实践

3、布置作业(书面、实践操作)与讲评作业

四、案例分析

传统技艺类非遗个案解析

五、实践课题

通过老师的系统教学,完成非遗项目手工制作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授课方式:线下、社会实践

考核方式:考查

作业与考核标准:

1.学生出勤情况,占课程考核成绩10%

2.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、参与课堂讨论情况,占课程考核成绩30%

3.课程结课作业,占课程考核成绩60%

具体形式:非遗传承技术调查报告

要求:能结合课程内容,完成某项非遗传承技术调查报告,论证合理,内容完整。

教材及参考书:

一、教材:

教师选印资料。

二、参考书目:

1.赵健磊 张宏岳编著,《中国民间泥塑技法》,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,200910月版;

2.于法鸣编著,《中国民间风筝技法》,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,200910月版;

3.张凤琴编著,《中国民间剪纸技法》,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,20091月版;

4.李祥霆著,《古琴实用教程》,上海音乐出版社,20047月版;

5.陈晓萍著,《民间布艺》,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071月版;

6.良品著,《中国结艺》,成都时代出版社,20087月版;

7.王露明 万宝宁著,《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览》,南京出版社,20126月版;

8.王笃芳编著,《中国民间木雕技法》,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,20101月版。

 
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