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艺术教育系
-
Art education
顾平
来源:人文学院 点击数:3094 更新时间:2022-12-18
顾平Gu Ping
教授 专业带头人
1965年生于安徽芜湖,1991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,获学士学位;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,获硕士学位,200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,获艺术史博士学位,并留校任教。2004年浙江大学书画文献学出站博士后。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、教授,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教授。
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联盟主席。
一、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:
艺术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、美术史学史、艺术课程教学法、艺术概论、中国近现代美术史、艺术美育
二、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
承担博士生、硕士生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,总计30人次。
三、主持项目
1. 1997~1999年,主持全国教育科学95规划重点课题“学校美术教育研究”子课题“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”
2. 2003~2005年,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“人文主义、科学主义与中国画教育现代转型”
3. 2006~2008年,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“艺术考古学学科理论体系研究”
4. 2008~2010年,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“两宋画院研究”
5. 2010~2012年,主持江苏省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“传统美学与产品设计”
6. 2011~2015年,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“河南地区出土的东汉时期多枝灯研究”
7. 2011~2013年,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课题“宋代绘画与工艺教育研究”
8. 2012~2014年,主持清华大学“柒牌基金”项目“中国古代水墨文化研究”
9. 2016~2020年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“宋画创作的文化情境考察”(项目编号:16AF004)
10.2020-2024年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“中国画学研究”(项目编号:20ZD12)
四、获得的表彰/奖励
1. 2001年,获第三届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.
2. 2002年,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.
3. 2003年,获评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艺术学青年学科带头人.
4. 2005年,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.
5. 2005年,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.
6. 2006年,全国设计艺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.
7. 2007年,《美术教育学导论》获教育部精品教材.
8. 2007年,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优秀教师奖.
9. 2010年,专著《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》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.
10. 2012年,专著《沚阜文存》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.
11. 2014年,获华东师范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
12.2020年,专著《中国画教育现代转型》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
13.2020年,获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
五、专著、教材
(一)2022年度:
1.《东方视觉智慧:中国画学2021国际研讨会论文集》,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,2022
2.《中国画艺术之美》,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,2022
3.《美感体验读本》,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,2022
(二)2021年度:
1.《美术鉴赏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21
(三)2020年度:
1.《艺术感知与视觉审美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0
(四)2019年度
1.《大学美术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9
2.《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》,江苏美术出版社,2019
(五)2018年度及之前:
1. 《设计速写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7.
2. 《止阜文存:顾平美术文集》,辽宁美术出版社,2010.
3. 《艺术专业论文写作教学》,安徽美术出版社,2010.
4. 《吴昌硕》,古吴轩出版社,1999(第二作者).
5. 《美术考古学学科体系研究》,上海大学出版社,2008.
6. 《艺术概论教程》,辽宁美术出版社,2008.
7. 《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》,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8.
8. 《返本开新——艺术史、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论集》,四川美术出版社,2006.
9. 《萧云从》,河北教育出版,2006.
10. 《美术教育学导论》,江苏美术出版社,2006.
11. 《中国画山文化》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5(第二作者).
12. 《陈之佛》, 河北教育出版,2005(第二作者).
13. 《南宋四家》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5.
14. 《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:南宋院体山水画风成因研究》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4.
15. 《艺术专业论文写作新编》,安徽美术出版社,2004.
16. 《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》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4(第二作者).
17. 《艺术的方式》,王朝文化艺术出版,2003.
18. 《明代浙派》,辽宁美术出版社,2003.
19. 《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表达》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3.
20. 《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》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2.
21. 《中国美术史》,辽宁美术出版社,2001(第二作者).
22. 《林风眠》,古吴轩出版社,1999.
六、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主要论文
(一)2022年度
1.《对“以人民为中心”文艺观的新思考》,《艺术探索》,2022年03期
2.《审美发现、美感体验与精神升华 ——美育意涵的正解》,《上海文化》,2022年04期
(二)2021年度:
1.《情境、感知与沁润:美育中美感捕获的“自我”姿态》,《美术》,2021年03期
2.《艺术感知觉与审美经验的建立》,《美育》,2021年04期
3.《百年征程: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从初创走向成熟》,《艺术教育》,2021年08期
4.《以真实体验描绘中国智造之美》,《人民日报》2021年10月24日
5.《中国画创作观念的变革与20世纪下半期学院中国画教学的理念转换》,《国画家》,2021年04期
(三)2020年度:
1.《西域艺术研究新作——评<龟兹石窟艺术元素研究>》,《中国美术研究》2020年01期
2.《一种装饰图式的产生、传播及演变——评邓莉丽<明代首饰图案中“瀛洲学士图”的艺术特征与流通动机研究>一文》,《艺术家》2020年03期
3.《“误读”与“折中”》,《中国美术报》,2020-11-16
4.《功夫在画外:发现吕少卿》,《收藏与投资》,2020年05期
5.《一树三枝”:关于我国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讨论》,《艺术教育》,2020年06期
(四)2019年度:
1.唐宋“造物”观念嬗变发掘之典型案例:评学术专著《炉香清逸:唐宋香炉设计研究》,《创意与设计》,2019年第6期
2.《“艺术感知觉”,被忽略的艺术教育“内核”》,《中国美术报》2019年12月30日
3.《融媒体时代美术学科发展的应对方略》,《艺术教育》,2019年第9期
4.《“科学主义”的泛滥对“艺术教育”的危害》,《美术与设计》,2019年第6期
5.《美育应超越专业局限》,《中国文化报》,2019年6月2日
(五)2018年度及之前:
1. 升华“主题性”的人文意义,《人民日报》,2018年10月14日.
2. “杨之水”,一掬而湖海之天下具在——杨惠东“海景”山水画简评,《中国书画》,2018年第8期.
3. 大学美术”课:为大学生视觉素养定制,《美术报》,2018年3月24日.
4. 美术教师培养的“美院化”,《美术报》,2018年8月25日.
5. “美术课”应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视觉素养,《中国美术报》,2018年10月15日.
6. 北宋晚期艺术创作对“诗画关系”的不同诠释,《中国美术研究》,2017年第4期.
7. 施正东先生的绘画艺术,《改革与开放》,2017年第15期.
8. “宋画创作的文化原境考察”项目简介,《民族艺术》,2017年第1期.
9. “宋人花鸟”——一份无法复制的经典,《民族美术》,2016年第5-6期.
10. 吴耀华青绿山水叙事,《国画家》,2016年第3期.
11. 塑形、笔墨和意趣——顾平教授访谈录,《建筑与文化》,2016年第3期.
12. 汉代多枝灯功能探讨,《创意与设计》,2015年第3期.
13. 中国古代多枝灯造型来源探讨,《艺术百家》,2015年第2期.
14. 宋代文化在当代的视觉呈现:“梨花春雨”主题景区文化创意构想,《创意与设计》,2014年第4期.
15. 水墨言情:水墨文化的“述说”方式,《新视觉艺术》,2013年第6期.
16. 水墨画学科品格及其规范之度,《文艺研究》,2012年第12期.
17. 略论宋代造物教育,《新视觉艺术》,2012年第4期.
18. 画无新旧辩,《荣宝斋》,2012年第3期.
19. 实践性、职业化、创造力:工业设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模式新探,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》,2012年第11期.
20. 《“随堂笔记”——<泉高致>的教育学解读》,《国画家》,2012年第6期.
21. 《中国古代多枝灯造型来源探讨》,《新视觉艺术》,2011年第6期.
22. 《明代画院探究》,《国画家》,2011年第2期.
23. 《艺术史研究中的艺术考古学方法》,《文艺研究》,2011年第11期.
24. 《两宋画院教育研究》,《美术与设计》,2010年第6期.
25. 《五代两宋画院山水画风格成因研究》,《画院》,2010年第3期.
26. 《书法与中国画:各有门庭》,《荣宝斋》,2010年第3期.
27. 《两宋翰林图画院山水画形态特征之考察》,《中国美术研究》,2010年第1期.
28. 《陈淳<商尊白莲图>辨伪》,《中国花鸟画》2009年第5期.
29. 文献遮蔽的“知识考古”:俞剑华美术史学意义之考察,《美术与设计》,2009年第3期.
30. 美术家眼中的设计教育,《饰》,2009年第1期.
31. 趣味与境界:艺术形态演进的方式,《艺苑》,2009年第1期.
32. 当代中国画谁主沉浮,《新视觉艺术》,2009年第1期.
33. 当代“新工笔”的过渡性,《国画家》,2008年第6期.
34. “美术考古”:美术史研究的考古学转向,《美术观察》,2008年第3期.
35. 取古,探源,写自家性情,《国画家》,2008年第2期.
36. 潘天寿中国画教育思想评述,《艺术百家》,2008年第2期.
37. 樊波山水画的正气和古意,《当代中国画》,2007年第8期.
38. 将艺术品置入情境之中:艺术考古学方法与艺术史研究,《中国美术研究》,2007年第2期.
39. 无名的考古学还是有名的艺术史:艺术考古学额研究向度刍议,《民族艺术》,2007年第4期(第二作者).
40. 游走于绘画与设计之间,《文艺研究》,2006年第9期.
41. 从趣味到时尚:南宋山水画家的文人诗情与画史意义,《美术研究》,2006年第3期.
42. 徐悲鸿中国画教育模式及其评判,《中国美术研究》,2006年第1期.
43. 非古非今月一轮,《中国书画》,2005年第12期.
44. 对中国画教育现代型制的构想,《国画家》,2005年第6期.
45. 20世纪中国文化特征与中国画观念的不同选择,《艺术探索》,2005年第3期.
46. 问题与资源: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宏观审视,《美术与设计》,2005年第3期.
47. 精神的逍遥,《画刊》,2005年第2期.
48. 宁静致远境,天趣自然成,《美术大观》,2005年第1期.
49. 人文与科学的冲突:徐悲鸿中国画教育之清理,《国画家》,2004年第2期.
50. 感觉经验与中国艺术史研究,《美术研究》,2004年第2期.
51. 宋代文化思潮对两宋绘画的影响,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》,2004年第1期.
52. 古代画院沿革考,《贵州大学学报》,2004年第1期.
53. 传统的当代价值与心田的中国画,《文艺研究》,2003年第6期.
54. 皇家赞助与南宋院体山水画风之成因,《文艺研究》,2003年第4期.
55. 儒学关照下的妇德世界,《艺术百家》,2003年第1期.
56. 南宋山水画成因本体研究,《美术与设计》,2002年第4期.
57. 自古水墨出吴家,《艺术百家》,2002年第3期.
58. “新院体”,一种超越风格意义之上的新思潮,《国画家》,2001年第6期.
59. 风格迥异,志趣归一,《江苏画刊》,2001年第10期.
60. 美术学博士生学术格局的建立,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》,2002年第5期.
61. 对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新思考,《中国美术教育》,2001年第5期.
62. 关注绘画本体寻找精神回归,《文艺研究》,2001年第3期.
63. 对美术史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,《美术观察》,2001年第3期.
64. 谢赫“六法”的歧解及真义,《南通师院学报》,2001年第2期.
65. 恪守古典至美畅抒心灵真情,《美术与设计》,2001年第2期.
66. 苏轼文人画理论批判,《美术与设计》,2000年第4期.
67. 复兴精英艺术,《书画艺术》,2000年第3期.
68. 世纪末的回响,《文艺研究》,2000年第2期.
69. 文化关注与视觉感悟,《中国画研究》, 2000年第2期.
70. 恪守古典至美,畅抒心灵真情,《美术与设计》,2000年第2期.
71. 说传统,话现代,《书画艺术》,1999年第5期.
72. 萧云从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,《艺苑》,1999年第3期.
73. 萧云从里籍生卒年考,《新美术》,1999年第1期.
74. 对美术史论公共课的思考,《美苑》,1998年第4期.
75. 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考略,《盐城师院学报》,1998年第4期.